Substance
今年最后一个周末是在西湖边上度过的 和陈叔一起 在美院参加hackathon
简介下结果 遇见了来自四川的做电子音乐的一位老师和他的学生 以及美院的一位读博的学姐 然后一起做了一个很有趣的项目 大致可以见 iOS 部分 Github 地址
写了一个风格很漂亮的iOS端应用 见识了电子音乐专业的软件和技术 认识了一些有趣的人 而且拿到了二等奖(需要提及的是 这次比赛没有一等奖)
附带一说 对美院整体印象很不错 有时候在想如果当时没有停下来素描 走艺术生那一条路 是不是有可能变化很大
这一年下来 我发现我其实是一个很不安分的人 相对于呆在学校上课 我更喜欢做有趣的事情 然后就会有很多冲突
父母之前一直希望我能在学校好好读书 但令他们沮丧的是 我在大学就没怎么认真读过书 大一参加了学长的创业公司 大二频繁出去参加hackathon 学校的事情我能逃就逃 然后我就挂了几门科 我其实也觉得挂科无所谓了 既然我有真正喜欢的事情去做 学校的事情算什么呢
然后 让我觉得比较宽慰的是 我的父母也很开明地适应了我的变化 只要求我能拿到中南的毕业证就行
父母总是说用人单位还是要看毕业证的 这话其实在他们的语境下是成立的:中小城市的企事业单位肯定是要大学毕业证的 不过我并不打算去这类地方发展 真正适合我的地方也许并不需要毕业证 而是拿出 github 和 dribbble 页面就能进公司
其实这还涉及到一个问题 就是你是否能够牛逼到让公司直接要你的地步 而现实中的一个共识是 大多数人都肯定是平庸的 在不能确定自己是不是那种天才的时候 我想大部分人肯定选择最稳妥的方案
但是很有可能事实是这样的 天才并不一定天资聪颖 而是天才选择了不保守的道路 所以才成为了他人口中的天才 毕竟 承认自己天资不够 总比承认自己不够勇敢更加容易些
话归如此 这个世界还是成王败寇的 选择不保守道路然后挂掉的人其实也大有人在 至于能不能成功 完全靠自己
然后就是 大二暑假的实习 如果没有大变化的话 就已经确定了
其实我内心还盘算着能不能整个大三都呆在北京 需要考试再回学校 对于我来说 我已经知道自己目前喜欢做什么 擅长做什么 而学校对于我来说并没有太多用处 —— 我的技能不是上课习得的 我的兴趣爱好也不是学校引导建立的
参加hackathon 在公司工作 做些三维和游戏 或者写开源的东西 都是远比学校有趣的事情
学校是一个短时间内看不到成果的地方 只有理论 —— 而我恰好是那种信奉 quick hack 的人 什么事情都是不看理论先实践一番 有需要的知识再查找 我并没有觉得我这种方式有什么错
很多人说你现在学的知识都是给后面做储备 但是我不明白这是什么逻辑 —— 这是说毕业就不能学了么 自学的能力在哪里?现在学的知识要留到以后用 那么为什么必须现在去学习?
更为重要的是 学校本身是一个眼界有限的地方 —— 这并不是说学校的资源有限 而是说 真正能接触到学校资源的人总是少数 学校里各类名额总是仅有的那么几个 导致很多时候学校里大部分人并不能得到足够的机会去一览更高的境界 因此总体上 学校学生的眼界是极其落后而有限的 呆在这种环境 不如出去多见识
说实话 三个月前我是不敢想象我现在能够认识这么多大神 当时还是一个小透明一样的
然后参加hackathon 写开源 竟然加上了很多以前默默关注的人 有时候觉得很多变化不过一两个月
所以说 事情顺其自然 反倒会有所进展
我和陈叔(加了高斯模糊) 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