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7.1

 • 

虽然还有电工实验,但是大二总算是基本完结了。
对于这个大学我一直没有什么感情可言,对于我来说,只不过是一个我要呆四年的地方罢了,仅此而已,社团活动啊科技比赛啊,一点吸引力都没有。
考试周的时候母上去澳大利亚玩,然后微信里面一直和我说这里环境好不如来读书,然后我说你还没见美国是什么样子,如果见了或许又是另外一番情况了。
总之我和家人的关系比很多人想象的好很多 —— 毕竟在大家眼里看起来我不去上课,甚至不去补考,然后在大二就想要出去工作,对于刻板的(大部分)上一辈来说肯定是大逆不道。但是一切都是会变的,对事物的看法也是这样,虽然每次我和家人打完近一个小时的电话后都会被室友调侃如此依赖父母,但是这的确是有用的,每次沟通后家人都会有让步,直到现在他们对我在学校的要求已经基本和我对自己的要求差不多了,也就意味着我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并且父母并不反对。
我是个性格基本温和甚至有些懦弱的人,也想象不出为了理想断绝母子关系的事情,但就是这么慢慢熬着,期间参加 hackathon 拿拿奖父母也看到了,用工资给母上买了 iPhone 教她用 iOS,在家人关系和对我的支持上反倒有了一个我比较满意的结果。
接着继续说说学校。学校其实应该是很多 985 / 211 大学的缩影,庞大的信息院人数,课间的签到表,宿舍的游戏声,路边的小吃摊,年级群里偶尔的校级活动。一切都看起来很正常,但是我总觉得缺少什么令人兴奋的东西。曾经我对这个学校以及校园生涯有一种征战一番的热情,不过参加了几次比赛并和一些人聊过后就再也没有了,毕竟谁也不想和用 Office Word 做 UI 或者用 Office PPT 一帧一帧放截图并宣称做了软件的人说话,他们总是缺少那么一种行业的专业性,并且自以为达到了某了行业的巅峰。没人用正常一些的设计或原型工具,没人在写真正的程序。这种令人惊讶的短视让我感到很不舒服,当然很不舒服的原因主要还是由内而外的三观不合。
三观不合成为了我在学校最大的困扰。当然盲目地把与自己观点不同的人归为三观不合似乎有些粗放及不负责任,但我还是这么说了。
学校分享会有人问我如何平衡学习与自己钻研技术,我当时出于个人顾虑(或是我自己以为的政治正确)说如果不能吊打老师就还是好好上课吧。这句话最近在班群里几乎成了表情包,以及当我被点名没有去上课的时候,就会有人提起这个好玩的梗。但是这句话本身是可以严肃地推敲的,我到现在还在想这句话究竟该如何实践下去,因为这是一句听起来对但是没有力度的话,当时就是因为其表意模棱两可才说的。对于“如何平衡两件事”这类的问题,或许只能回答具体做事的技巧,而不能回答对平衡导向的看法,因为指导别人的导向是愚蠢的,也是毫无意义的,如果别人遵从我的导向失败了,究竟是我导向有误还是他做事不够努力,这太难以量化了。